“雨季”偷来两日晴,“拥着”长城好宿营——2021年国庆,涞源西羊栏至唐子沟长城穿越、16

2021-11-11 12:58 阅读(?)评论(0)
  乌字67号台的位置属于山顶部分,不是极顶也离极顶不远,比极顶矮不了几米。从67号台再向前,山脊又是先降后升,总起伏不大,给人感觉平平,倒是这里的城墙有点意思,那段城墙不仅外侧的碟墙还部分保留着,内侧的女儿墙也还存在,走在两边高中间低的城墙上,给我的感觉就象是走在弯弯曲曲的战壕里。




  沿着城墙,很快就登上了山的极顶,这个山头的西、北两侧皆为缓坡,东、南两侧是断崖,长城在崖边再次形成一个断茬,断崖下的长城沿山脊渐行渐低,最终拐下了北边的深沟,那条沟就是驴友口中大名鼎鼎的唐子沟,正名土安村。而山头向北,长城另拐出一个分岔,分岔尽头是乌字66号台,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17号台.不用说,66号台又是一座哨楼性质的敌楼,是我们在乌字号长城上看到的第一座哨楼。

  早到一步的队友们都在长城上休息,只有飞翔去了66号台还没回来。66号台猛一看还不错,细一看整个楼顶的拱劵都已倒塌,塌落的砖石把敌楼埋了多半截。见此情景,我只是远远的拍了两张照片,没有过去看。







  这座小山的山顶其实有一座战台,现在我们休息的地方就是是战台,在长城遗产网登记为土安村2号战台。一般的战台,都是向外侧突出,以利于守军在战台上射杀攻至城墙下的敌人。这个战台位于城墙向66号台分岔处,没有向外突出,而是向内突出,只有从我们来的方向看才能看出来,因其体量不大,恰好又有女儿墙遮档战台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故我没有拍照。



在战台上休息的队友们,此照片为青山拍摄



坐在战台角上的陶子,此照仍是青山拍摄



从战台上看我们来时走过的长城



从战台上俯视断崖之下的长城,即我们下一步要走的长城,能看到一个战台,3个敌楼



  战台东侧石墙有个缺口,老慢打头,我们从这个缺口下了城墙。贴着崖根向下降去。这是一条不太好走的路。正确的路线是沿城墙回退几十米,由城墙内侧的倒塌处下城墙,从断崖下的山坡上绕过去。




  贴着崖根下降大约20米,然后重新登上城墙,这条路走人不多,不是很好走。当走在最后的我刚登上城墙,其它队友又从前边的战台处下了城墙,那个战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4号马面,其规模和我们前边看到过的土安村6号马面可有一比。这个是土安村4号马面,前边看过一个土安村6号马面,断崖之上又有一个土安村2号战台,我又把马面也称为战台,看到这有的人可能会有些糊涂,战台和马面是不是一个东西,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土安村5号马面我怎么没有提到?

  先说战台,从字面上解释,战台即长城防御体系中用于对敌作战的平台,简称战台,又叫敌台。战台一般建在城墙的重要位置处,是防御作战的一种工事,相当于后来战场上的火力点或者碉堡。战台一般或高于城墙,或突出于城墙,以开阔视界,提高对敌射击的效果。有的战台则规模较大,以容纳较多的人员在上边作战。马面也是一种战台,但特指向外突出于城墙的战台,其主要作用不是攻击正面的敌人,而是侧击进至城墙下的敌人,因马的眼睛长在马脸的两边,故人们形象的称这种突出于城墙的战台为马面。长城的敌楼也是一种战台,只不过是能住人的战台,但在明朝时不叫战台,叫敌台。明早期的长城没有敌楼,只有敌台,戚继光主持长城防卫以后。将大量的单层的敌台改建为两层的敌楼,为区别原有的单层敌台,称这种敌楼为空心敌台。所以说,敌楼、马面,都是战台的一种。长城遗产网上,将敌楼称为敌台,将向外突出的战台称为马面,称两面突出或向内突出的战台为战台。

  再说土安村5号马面,那个马面我在走长城中确实没有看见,回来查长城遗产网,5号马面在67号台和68号台之间,因已经倒塌,我当时又急于追赶前边的队友,故没有注意。





  4号马面东侧的山脊上有突起的石峰,直接沿长城走不通,恰好4号马面处有蹬道,走长城的人,不论是从67号台那边侧切过来,还是象我们那样从2号战台所在的山头急降下来,走到这儿都要改走城墙下的小路。其实走这样的小路挺好的,可以减少对城墙的不利影响。建议走长城的朋友,能走城墙下的路时最好还是不要走城墙,保护长城,从一点一滴做起。




  绕过山脊上的石峰,巨石间闪出一座敌楼,它是乌字65号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16号台。


从山坡小路上看乌字65号台



  65号楼也是3乘4眼楼,和66号楼相似,这座敌楼也是外形不错,但内部的拱劵已全部垮塌,敌楼里边被土石埋了半截。我只在外边拍了一张照片,没有进去。




  重新登上城墙,一路缓降急行,很快就到达乌字64号台。64号台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15号台也是一座3乘4眼楼,乌字号的长城,就我们这次所看到的,从乌字53至乌字71号敌楼,除68、71两座敌楼外,其它敌楼都是3乘4眼楼。不象浮字号长城,以4乘4眼楼居多,只有个别狭窄处的敌楼才是3乘4眼楼,这可能与当时负责建设这段长城的指挥官的个人爱好有关吧。

  64号台保存的不错,不论外墙还是内部,不论墙体还是和门窗,保存状况都不错,只是楼顶的碟墙部分多已不存。




64号台的内部



中心室 ,约2米7、8见方



  由64号台再向也会,山脊起伏不定,前边有一馒头形小山包,小山包的东侧是乌字63号台。很奇怪,63号台为什么不建在山脊的高点即那个小山包上,而要建在山头旁边?古人自有古人的考虑,不明白只说明咱不如古人想的多,也不如古人想的细。




沿山脊上行的队友



三人行必有吾石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乌字63号台,在长城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14号台。63号台保存的也相当完好,不论外部颜值还是敌楼内的品相,都与刚才的64号台可有一比。





乌字63号台内景



  63号台的登顶楼梯与我们以前看过的众多敌楼不太一样,我们以前看到的敌楼,不论浮字号还是乌字号,或是以前走过的宁字号、白字号、插字号长城的敌楼,多是天井式登梯口,木梯子登楼,区别只是天井口的位置及大小。还有相当数量的敌楼,采用的是永久性砖砌蹬道,但那些敌楼的蹬道夹在两面墙之间,或者夹在中心室与边通道墙间,或者夹在边通道与敌楼的外墙间,那种蹬道类似于现在的楼梯间,蹬道是与敌楼一起施工,砖与砖咬合成一个整体。63号敌楼的蹬道却设置在边通道里,而且是相对的两条边通道里各有一条蹬道,每个蹬道都占据了半个通道的宽度,从某点说,这种蹬道象是现在有些楼房的外置楼梯。而且这种蹬道是贴着外墙垒砌,蹬道的砖与墙砖互不咬合,自成独立的结构,为了避开外墙上的箭窗,蹬道又建的很“苗条”,牢固性不足,现在一条蹬道塌了半截,另一条蹬道则几乎全毁,只剩下些许痕迹。


塌的只剩下下半截的砖砌蹬道



另一条通道,原来的蹬道只剩下些许痕迹



  过63号台,前边的山脊是一浪接一浪的下降,不远的小山包上又有巨石拦路,长城也再一次被中断,走在前边的队友又拐下了城墙,拐上长城内侧的山坡,还得绕啊。




回看63号台



  路边的石。这一带的山,多巨石,很多巨石都具有很强烈的美感,可谓一石一景,一步一景,石石不同,步步不同。






绕过突起的石峰,再一次走上城墙



  重新登上长城,前边即乌字62号台。62号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13号台。这座敌楼保存的也不错,品貌比63、64号楼还好,特别是楼顶的两个楼梯间,各保留着两面较为完好的山墙。看的出来,这座敌楼和63号台一样,也是从边通道里登楼。




62号台的登楼楼梯,和63号楼完全一致,也是靠近箭窗处塌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登楼的楼梯



62号台的另一侧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