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偷来两日晴,“拥着”长城好宿营——2021年国庆,涞源西羊栏至唐子沟长城穿越、15

2021-11-10 11:40 阅读(?)评论(0)
  几分钟后队友们又上路了,大家沿着陡峭的城墙向上攀去。 本想最后一个上路,可老鬼比我还能“磨”,无奈,我只好先他一步上路,半路上再“等”他。




从高处看71号台,还有最后上路的老鬼



  我们现在走的这段城墙虽然陡峭,除了紧挨着71号台的那几米之外,其它部分保存的还挺好,铺面石、外侧碟墙几乎完好无损,仔细观察,碟墙垛口处的石头都用的是尖角石,以保证有更大的视界。




后边跟上来的老鬼



再看71号台



  从71号台向上攀升约10分钟,乌字70号台到了。乌字70号台,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21号台。其实70号台距71号台并没多远,直线距离不足100米,拐着弯也就百米挂点零,之所以会走10来分钟,一是拍照耽误一些时间,更主要是这段城墙特别陡,真的有一步一层天的感觉。毕竟是奔7的人了,这么角度的爬升,又是负重攀升。我不得不放慢速度。




  乌字70号台是座3乘4眼楼。不仅这座敌楼,后来我们看到的20来座乌字号敌楼,除刚才那座乌字71号楼,还有后边的乌字68号楼,其它近20座敌楼都是3乘4眼楼,这与前边走过的浮字号长城绝大多是4乘4眼敌楼形成了鲜明对比。再有一个区别,我们前边看过的敌楼,楼门都是砖砌拱劵门。这座敌楼和其后的几座敌楼却是拱劵,看上去就高大上。




从70号台旁看不远处的乌字69号台



  乌字70号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中心室,这座敌楼的中心室特别的宽大。前边看过的浮字号敌楼,中心室尺寸大都在3米以下,只有个别敌楼中心室宽3米以上,但即使浮字号敌楼中最大的中心室,与这座敌楼的中心室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乌字70号台的中心室,差不多是4乘4米见方,这么大的中心室 ,怕是走遍全国长城也不多见。70号台的中心室 ,也是木梁架的楼顶,现在那些梁架都已不存,整个中心室豁豁亮亮,象个天井院。

  我在70号台内没有发现登楼的天井口,应该是在中心室的木楼顶的某角落留一个梯子口。




  70号台北侧的城墙也特别陡,尤其是刚一出敌楼那段城墙。山区的长城,都是就地取材,不论墙体、墙面、台阶,包括城墙上的碟墙,都是就地取用当地的石材,这段长城因过于陡峭。是用城砖砌的台阶,每级台阶高三砖,宽仅一砖。说是台阶,看着却象一道墙壁。这样陡的台阶,别说台阶边沿的砖多已损坏,就是棱角分明的新砖,想攀登也不易。




从北侧的城墙上看乌字70号台,我们脚下的城墙几乎和敌楼一样高,可见此处的山势有多陡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乌字69号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20号台。从我们这边看,69号台非常非常非常高大,楼门比下边的城墙高了足足有3米多,不借助梯子,任何人都不可能上去。可你转到另一侧就会发现,这座敌楼的门比那边的城墙地面还低,71号台一样,进了门还得向下下台阶。




高高在上的乌字69号台



69号台的北楼门,因身后没有位置,没有拍全。这座敌楼的中心室与70号台基本相同,也是那种木梁架顶的大中心室



地面的羊粪,看着还很新鲜



从北边城墙上看69号台



  69号台再向北是先抑后扬的一段山脊,山脊最低处有一石砌战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6号马面。




土安村6号马面体形硕大,长宽约有10米见方,这么大的战台,在长城中实属少见。



还是土安村6号马面



  过六号马面不远,山势再次变陡,大条石铺砌的长城台阶每级高近一尺,宽却常常放不开一只脚,都说泰山的十八盘陡不可攀,十八盘与这儿的台阶相比可是小巫见大巫,好在长城是时紧陡时缓,而十八盘是一直都陡。




老慢拍的,我们沿城墙向上攀登的镜头



  步上陡峭的几十级台阶,前边的城墙再次变缓,一座敌楼从城墙后边冒了出来,它的编号是乌字68号台,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19号台。68号台是座标准的四眼楼,即连接城墙的两面各有一门三窗,面对关内外的两个侧面各开四个箭窗。在我们这次走到的乌字号长城的19个敌楼中,68号台与71号台是唯二的两个标准4眼楼。

  从外形上看,乌字68号台保存的还不错,只是墙面有些小开裂,伸走进敌楼内部我才发现,这座敌楼内部的砖风化的很严重。




  68号台的中心室也是木梁架的楼顶,但长宽均不足3米,相比70号台的大中心室 ,可谓有点小气。




  当我走出68号台时,大多队友又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前边不远处只有银杉和老鬼。没办法,我本来就走的不快,连续拍照,一会儿掏手机,一会儿又装手机,又耽误不少时间。昨天青山说他拍了70多张照片。你猜我拍了多少?247张,差点整个250。你说哥写这个游记容易么。




68号台一侧,登长城的蹬道




  连拍了几张照片,我与队友的距离又拉大了,银杉和老鬼马上要登上前边的67号台了。这段山脊较高,两边的坡也陡,敌楼设置的稀一些, 67、68、69号三个敌楼,相距都在200米左右,也就是说,我被老鬼他们拉下了不下100米,至于前边的队友,那就差的更远了,估计得有2、300米。拍完这几张照片,我急忙收好手机,加速向前边赶去。




  乌字67号台,即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土安村18号台,楼体已彻底倒塌,仅存下部的基座,是乌龙沟长城所属的71座敌楼里,屈指可数的几座废楼之一。这里山高路险,远离村庄,相邻的其它敌楼都保存的相对完好,独独这座敌楼会是这种,这是为什么?看着眼前的67号台,我百思不得其解。




  敌楼大多建在山脊的高点处,67号台也不例外,接近时是个不小的坡,我正埋头攀升,就听前边有人喊:“把手举一下。”听声音不是我的队友,大概是唐子沟上来的驴友,在招呼他的同伴吧?我心里这么想着,头没有抬,脚也没有停,仍在快步的向上走。“来朋友,把手举起来。”前边的人又在喊。这语气不象和自己的同伴说话,是在说我么?炮楼上站的莫非是八路军,把我当日本鬼子了,要来个“交枪不杀”?我这才抬头向前看去,是一个默生的游客,孤灵灵的一个游客,手中端着相机,正面对我站在敌楼废墟上。“配合一下,举一下手,我拍张照片。”于是我把手中的双杖举了起来,摆了一个POS。二、三十秒钟后,估计他已经拍完,我才又向上走去,可没走20步,他又对我喊:“再举一下,刚才没拍上它。”这个它,指的是敌楼的门拱石。这次我没有停。我还要赶路呢,哪有时间老给你当“模特”?




   登上敌楼废墟,那哥们第三次对我说:“来配合一下,再举一下手,我再拍张照。”我很不情愿,我这人喜欢拍照,但自己不喜欢上镜,或是拍景,或是拍别人,还是抓拍,不喜欢摆拍,平时朋友拍照时我都尽量凑镜头,别说是默生人,更何况我还要追赶前边的队友。但人家说的挺客气,只好给个面子吧,于是我背对他,再一次举起了双杖。又是十几二十秒后,我才又一次向前走去。

  步下敌楼时,我没回头的对那哥们说了一句:“我不喜欢拍照。”算是一个解释。走下敌楼后,我回过头来拍那那座敌楼,那人还在看我,可能是在想:这人怎么那么个呢?”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