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东大街位于鼓楼以东,东起城东门,西至鼓楼十字街口,路面为青石铺砌,全长540米,宽5米。东大街也是太谷老城的主要商业街,街道两侧商铺一间接一间。现老街的基本构架保持良好,临街建筑中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占90%以上。这些建筑大都未经改建,保存着原汁原味的明清风貌。 太谷东大街现存临街商铺313间,面积约3000平米。其中不管上百年的老字号,主要有宝元隆绸缎行、聚胜长京广杂货行、裕合公文具店、义全德杂货店、三合堂文具店、广升晋药庄、义隆元铁铺、聚泰恒钱庄、正心裕钱庄、锦全昌夏布庄、永兴东钱庄、锦生蔚京货庄、静丰德绸缎庄、永顺长鲜货店、济生药房、集庆园醋酱房、广盛庆药店、广益亿药庄、晋西药房、聚古斋古玩店、振兴源绸缎庄。 更难能可贵的是,太谷东大街两边的四合院内都住着当地居民,内部装饰风格也都还是以前的样式。这一点与已经完全商业化的平遥相比,就更接地气了。 太谷东大街 东大街西头路北的东大街102号,一座无匾(指老字号匾)无牌(指文物保护标志牌)的老建筑。经查资料,此处为“锦生蔚”京货庄旧址,“锦生蔚”为北洸村曹家的“彩霞蔚”绸缎庄的零售商店,前身乃是太谷人贾陆琴开设的“锦生瑞”,掌柜是西山底村人。晚清时期,曹家彩霞蔚出资改组成立锦生蔚,资本共计6000两白银,分4股,一股1500两白银,其中曹家彩霞蔚二股,韩村武双珍一股,桃园堡杨启会一股,掌柜名叫杜英。民国后,本银折合成银元8000元。民国19年(1930),曹家彩霞蔚抽股,由沁源人李生蔚顶了一股,杨启会改顶二股,李生蔚带东做掌柜。锦生蔚平均3年一账,一股可开红利2000余银元,最盛时人员达40人。民国26年(1937)11月7日,日军侵占太谷,锦生蔚关门歇业。 从以上资料得知,“锦生蔚” 旧址应为清代建筑,至迟是清晚期建筑,也是确确实实的老字号,但不知为何,这座建筑会无匾无牌。现存临街二层商铺,上下共6间,院内东房已改建,西房4间,正房二层上下共6间尚完好,正房西侧有通后院和通道,后院已改建,后门开在东斜街上。 “锦生蔚”东侧,东大街路北的第一家挂牌的老字号,广益亿药庄旧址,又一个广字牌药庄 广益亿旧址东邻,一座没有字号的老建筑,门牌应该是东大街100号 东大街96、98号永兴东钱庄,又是一大排豪气的临街房,民国早期建筑,太谷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路南第一座老字号是“振兴源”绸缎庄旧址。振兴源绸缎庄位于东大街117号,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临街北房为出廊式铺面,二层,上下共10间。为介休财东马百万在太谷开办的实业,创始年代不详。清朝晚期,布袋庄武家入股。经营绸缎带百货,常驻天津、北京进货。兴盛时全号有伙友50余人。民国年间资本金8000银元,大掌柜为西山底人杨培绪,二掌柜清源人王东来,三掌柜清徐人张有静。在太谷县城东街、南街均设有门市。后振兴源接了瑞丰隆的铺底,资本金剩下4000元。1955年,伙友减少至3-5人,不久歇业。 振兴源旧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振兴源东侧,夹在两个院之间只有两米宽的一间小屋,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东大街94号裕合公文具店旧址,也是县级重点文物,我发现,东西大街上的绝大多数建筑是太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大街92号正心裕钱庄旧址, 民国时期建筑 正心裕东邻的东街玻璃店,东大街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建国后建筑之一 正心裕对面的东大街113号,又一座没匾(字号)没牌(文物保护标志)的老建筑 东大街86号,匾额上写的是“富隆裕“的,其实是后人搞错了,据太谷的老人说,这个店真正的招牌是“瑞隆裕”,不是“富隆裕”。全名应该是“瑞隆裕”麻铁铺。太谷人有个习惯,喜欢把瑞字读作‘富’音,所以人们会把“瑞隆裕”念成“富隆裕”。原来的“瑞隆裕”匾早没了,有关部门把新匾写成“富隆裕”也就不奇怪了。 “瑞隆裕”是榆次车辋的常家在太谷开的铺子,主要经营得麻绳和铁货。这是因为古人运输主要靠木轮大车或驮队,马具、车具中少不了铁器和麻绳,太谷位于南北通衢大道上,是万里茶路的必经处,又是三晋地区各种货物的集散地,麻铁铺生意肯定不错。瑞隆裕至迟在乾隆至道光年间就已存在,是常家开第一家麻铁铺,后来常家又在榆次城里开了家分号,也叫瑞隆裕,太谷城里的店也就成了总号。“瑞隆裕”不止经营 挽具,还经营各种生产生活用铁器。解放后成了县五金公司的门市,开始经营五金交电,直到改开后。 原来的瑞隆裕是个外三里五夹牌楼的两进院,北房是大厅,南面是门面房,中间用牌楼门分成前后院。现在的瑞隆裕旧址仅剩门面房和三米宽的小后院,再往后全是新盖的排房,成了五金公司的职工宿舍。 东大街99、101号,卫生馆药材行旧址,清代建筑,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卫生馆”明朝洪武初年太原阳曲张氏开设。主要业务为制作销售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食物调味品———五香粉,因配方奇特,制作精细,色香味俱全而历百年不衰。清朝中期,卫生馆的五香粉名闻山西,在国内9个大城市享有盛誉。据说傅山先生是张家女婿,“卫生馆”三字即为傅山亲笔题写。此外卫生馆还兼营中药材,有一老先生坐堂。有伙友7、8人。民国29年(1940)前后,张家兄弟9人不和,卫生馆因生意冷淡而关闭。此后,卫生馆的学徒又开办了卫甡馆和卫升馆,也以中药材制售五香粉。旧址为带偏院的二进院,临街门市5间。 东大街93-97号也没有牌匾,不知原来是什么字号。但93号大门一侧挂有统一编号的历史性建筑的铜牌。太谷悠久,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太谷的文物主要分为5个等级:国家级重点文物,无边寺、曹家大院、孔祥熙故居等共10处。省级重点文物,有白燕遗址、太谷鼓楼、法安寺等3处。市级重点文物,太谷文庙、天宁寺、圣果寺等3处。县级重点文物共计79处,还有一般性历史建筑多达上百处。其中县城里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共有3处:无边寺、安禅寺,孔祥熙故居,省级一处:太谷鼓楼,市级一处:太谷文庙,县级重点文物多达数十处,多一时半会儿数不过来 三条老街的两侧,多为县级重点文物,如东大街的永远兴东、正心裕钱庄,西大街的志成信、协成乾票号,祥记公司旧址等等,都挂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剩下的其它建筑,如南大街94、96号,东大街1号、60号 ,西大街57、59号等,也多为一般性历史文物,这类建筑门口挂有统一编号的历史建筑的铜牌,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街93号就是这样一座建筑。 93号的二楼刚刚经过大修,上下两层新旧分明,泾渭清楚。 从93号院前回看走过的东大街 东大街两侧的支巷,多是弧线形 东晟纸张批发部,东大街91号,原聚古斋旧址 东大街68号,锦全昌夏布庄旧址。 锦全昌由白燕村张家创办,年代大约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开始是独资经营,资本白银5万两是太谷城里实力较厚的绸缎庄。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专门派人到太谷采购黄缎,锦全昌等商号黄缎被采购一空。到民国初年,资本金折合银洋为7万余元。当时有伙友六七十人,在北京、天津、青岛、重庆、成都、上海、汉口等地设分号。主要经营棉、茧、葛、夏布、绸缎,兼营汇兑。从四川的隆昌、荣昌、内江购夏布,从苏州、杭州购绸缎,运往各地分庄批发,同时由上海分庄专门调拔出口朝鲜、西欧各国的生意。民国17年(1928)前后,各分庄年盈利1-2万银元,生意好时达3-4万银元,五年开一账,生意好的时候1份生意能分万余红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掌柜是沁源人张锡玉。后因战乱影响,逐渐走上了末路。 锦全昌旧址为清代建筑,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临街门市5间,院内东西房各6间,正房5间,院内原有门通东偏院,偏院很大,包括现在的书院巷1号、3号、5号,其中5号院内有保存较好的二层楼,上下共4间。 锦全昌后院内景 由锦全昌向东,几十米长的一段距离 ,两边多座建国初的建筑,即使夹杂着老建筑,也支离破碎,不成规模。直到东大街60号。 东大街60号长长的一排临街房,足足有八大间,非常气派。可不知为何,它即没悬挂老字号匾额,也不是重点文物,只勉强算是一般性历史建筑 。关于它的资料,因此也很难找。
最后修改于 2022-01-27 13:14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千年太谷城,三晋小北京——行走山西之二十六,太谷三老街之东大街、下
下一篇:该日志被锁定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