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东大街56号、54号是义隆源麻铁铺, 义隆源开办于清代中期,产品有铁锅、铁钉、套笼、大车上的全部铁器、麻绳、大绳等。但其资料已无法找到。民国29年(1940)前后,由祁县郭村高庭祯、高庭彦兄弟及文水县人集股9000元接办,掌柜是榆次人寇凤歧,有伙友20-30人,在天津、长治、阳泉常住人购货。铁铺前设栏柜零售。伙友除食宿外,一年可挣十几元钱。太谷解放后,进行工商业分户登记时,义隆源铁铺有固定资产19790元,流动资产771742元,全年纯利润466795元。1952年因买卖亏本而倒闭。义隆源倒闭后,文水人苏进仁、郝万镒等4人折价500元接过义隆源的铺底,改号永义成继续经营,一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到生产资料公司。 义隆源旧址为带偏院的二进院,临街门市5间。 义隆源对面的基督堂,外来物种,孔祥熙与它有很深的关系 基督堂东邻的东大街59号,“昌盛公”布庄, 网上能找到的有关昌盛公的资料只有寥寥数语,只知它主要经营布匹、绸缎等。临街门市为四破五结构,二层,院内东西房各10间,南房3间,东通后院,现后院已拆改。其它不详。 再看昌盛公,里边的院子是斜的,可能是受地形限制,东大街路南的巷子多是斜的,院子也成了斜的,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地方很少见到。 “盛昌公”东,东大街53、55号是三合堂文具店旧址。三合堂文具店为河南人魏怀政所办,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业,资本300两白银,有人员4人,经营笔、墨、书籍、纸砚等文具。经营方式以身背包裹走街串村,串学校、赶庙会、设摊为主。民国17年(1928),其子魏树轩接办三合堂,迁址小南街。民国8年(1919),又迁址南大街龙王庙内,此后业务逐渐扩大,人员增至6人。民国19年(1930)晋钞贬值,物价暴涨,市面紊乱,三合堂停业。民国20年(1931),三合堂将铺底、家俱折合500银元,合并到三合书社,半年后又分出来,迁址张家巷继续营业,并在东街北谦亨烟店门口摆摊销售。民国22年(1933),迁址东街,与文会堂洋车铺合伙租占3间门面,除门市销售外,还上学校、赶庙会。民国25年(1936),在东街又一次迁址,经营状况好转,业务范围扩展,人员增至10人。民国26年(1937)11月,太谷沦陷,货物被日军抢走。民国27年(1938)市场稍有稳定,三合堂添置石印机2台,脚踏铅印机1台,手板小铅印机1台,承印全县各商号的广告、药票、单据、传票及各学校毕业证书等。人员也增至12-14人。民国28年(1939),又移址东街,经营种类扩大到文具、印刷、刻字。民国34年(1945),日军投降,阎政权苛捐杂税层出不穷,三合堂惨淡经营,勉强维持到太谷解放。 旧址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四合院落布局,存北房出廊式铺面,东西厢房各5间。 昌盛公东侧的几个门面,其中较近的是三合堂旧址 “三合公”路北,东大街52号是聚泰亨(聚泰恒)布庄旧址,聚泰恒开设于清光绪末年,主要经营花布,财东程崇恒,有伙友40余人。民国元年(1912)改组为聚泰亨钱庄,独资经营。资本银元1666.70元,存款53507.40元,放款57229.02元。民国36年(1947)歇业。 聚泰恒旧址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带偏院布局,占地面积980余平方米。临街南楼为二层出廊式铺面,上下共10间;正楼二层,阔五间,进深二间;两侧为一、二进院东房7间、西房7间。东偏院正房为二楼,上下共6间,东房5间。 昌盛公东侧的东大街49号,“永顺长鲜货店”旧址。“永顺长”为城内晋商大户,箸名书法大师赵铁山开设,主要经营时鲜水果、糕点等,以山楂糕最为著名。旧址现存临街门市3间,院内东西厢房各6间。 赵铁山(1877~1945),名昌燮,以字行,亦署惕山、错铁、旧铁、汉痴、絅斋、孑然、柴翁、心隐庵主人等,山西太谷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早在上世记20年代,赵铁山就享有"南吴(吴昌硕)北赵"。"大江以北无出其右"的美誉,被书法界誉为"华北第一支名笔"。他在书法艺术上独特的创新成就以及他的人品和作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统一境界,在当年以及多少年之后都是有口皆碑的。 “永顺长”旧址建于清代,是一座中西合壁的建筑。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大街45号“广盛庆”中药铺旧址。 “广盛庆”开设年代不详细。清末民国年间,广盛庆经常到河北祁州及晋东南鲍店采购药材,向省内各县药行批发,并贩卖广帮成药(当时,广盛庆以及广生恒、广恒庆、广胜庆、广成玉及蔚成德、永和允、晋隆裕等药商除制作中成药外,贩卖药材为其大宗生意)。 旧址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四合院落布局,临街为四破五结构出廊式铺面,院内西房3间、东房5间,南正房原为二层已拆改为一层。 “广盛庆”西侧的东大街47号,那座没有招牌的二层楼是开设于清末的“一诚”烟店。出售旱烟、烟叶、烟丝等。旧址存临街二层楼上下共12间,院内西房也是二层上下12间。 广盛庆”东侧的巷子,又是弧线形 东大街36号,泰山隆饭庄旧址,清代建筑。民国36年(1947)开办,经理李海金,有伙友数人。1952年,改称“兴美楼”饭庄。 东大街26号,“益全德”杂货铺旧址 回看太谷鼓楼 东大街24号“宝盛利”旧址 清代建筑 东大街16号,一座西洋风格的小洋楼 东大街11号,“广升晋”药庄旧址。又一个方字号药店,旧址为清代建筑 东大街9号“永通集”凉州庄,,“凉州”在今武威。凉州庄从内蒙古、甘肃等地采购皮毛、药材等,销往内地或天津出口,同时组织货物运往凉州,向西北地区出售。有店员10余人。旧址临街门市5间(连门道),原来没有门,从临街门道进入,院内东西厢房各5间,南有小门通后面两个小院。 临近东大街东口中的七号院,太谷东大街历史建筑编号N 1号 路北的东大街10号,“聚兴隆”旧址 清代建筑 过“聚升隆”是个小广场,广场中心立有一现代四柱三门仿木作大牌坊。这儿是“东门广场”。顾名思义,即原来的太谷城东门。 太谷东城门修建于明代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城门正面上书“长春”寓意四季如春的意思,城门外建有半圆形瓮城,瓮城城门朝向东南,上书“长乐”,瓮城外有护城河,河上建有石桥,名曰“通济桥”, 今天,太谷城的城墙已经完全消失,传说中的四座城门也无踪无影,空留下一堆地名。 西阳直下时我走过了传说中的太谷城东城门,至此我在太谷的游览任务就告完成。
最后修改于 2022-01-28 09:55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