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新的一天开始了,今天我们要走浮图峪村边的长城。 浮图峪是一个行政村的名字,属涞源县杨家庄镇管辖,村址位于杨家庄镇西北部,拒马河与杨庄河交汇处,全村占地1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246人,劳动力人口486人,党员154人,两委干部6人。 关于浮图肉村名的来历,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涞源城东三十里的拒马河旁有个村子,村西有个庙,庙前有个石和尚。据说,这个和尚年年到村里去吃人心,喝人血。一年,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此地,东边有个老爷庙,秀才就去庙里求拜神灵,许下愿说:"我要金榜题名,回来重修庙宇。"结果真的考上了。回来就把庙重新修了。 一天的晚上,有个老头儿做梦,梦见关公说了话:"你们村里那个石和尚吃人太多了。明天晚上要斩他,你们听见什么动静也别理,只管睡觉好了。"这一梦,第二天就传遍了全村。到了次日晚上半夜时分,只听街上马蹄声"呱`呱`呱"来回跑了几趟。就不响了。接着又听见街上一人在喊"扶头来,扶头来,"喊了两遍就无声息了。 次日早晨起来,人们都在议论着昨晚上听到的喊声,有的人说咱们去看看,是不是梦里说的那样。结果一群人就去西边看石和尚,一看,果然如此,只见石和尚光有身子,脑袋已掉在了地上。因这里正是山水险要之地。所以人们就起了个名字叫扶头峪。这个名字叫了许久,人们又议论说:"这个名字不好听,也不吉利````````"但改成什么名,一直定不下来。 一天,有一个武士带着一张图,骑着马从拒马河的上游趟河而过,行至河心忽然起了一股黄风,将图纸刮到了河里,顺水漂去。武士忙顺水去追,追来追去,图纸被冲到了村北大湾里,图纸就来来回回的在湾里转起来了,因湾太深,水又猛,武士一看无法打捞,只好走了。但图纸却在水里漂浮着,一直不沉底。村里人一见想出了名堂:“咱村别叫扶头峪了,叫浮图峪吧。"从次,浮图峪就成了现在的村名了。 浮图峪又是内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是浮字号长城的指挥中枢及主要屯兵地。 明朝的长城,主要分为镇、路、营三级指挥机构管理。其中外长城分为九个镇,也称九边重镇;内长城分属两个镇,合称九边十一镇。镇下边又分若干路,路下边再分若干营。以真保镇为例,又分为马水口路、紫荆关路,倒马关路、龙固关路四路,统一负责京师西南方向的防御。路下又分若干个营。如紫荆关路下设乌龙沟营、浮图峪营 、宁静安营、白石口营四营。浮字号长城 ,即真保镇紫荆关路浮图峪营管辖的长城,它北起煤烟洞乡隋家庄村东的小河口南岸,隔河与北边的乌龙沟长城相接,南至浮图峪村南的孤山北麓,隔孤山与宁字号长城相望。全长14573米(另有15、16公里两种说法),沿线建有浮图峪关城1座一座,敌楼53座(从北至南由浮字1号-浮字53号台顺序排列),另有战台(马面)6座,烽火台38座浮字号长城中,北段的浮字1号至浮字32号台保存相对完好,南段的31座敌楼残毁严重,楼体大多不存,只剩中心的填土。31座彻底损毁敌楼中,又有28座敌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浮图峪村即过去的浮图峪关堡, 浮图峪是紫荆关的西大门,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据《畿辅通志》载:“明景泰二年(1451)建城,设守备。”村中有原西门匾额一块,中间刻“重险”二字,上款有“分守参将上谷李彦勋”,下款“万历四年季春立’。可知城堡在万历年间重修,设参将驻守。相临的白石口、宁静安、乌龙沟三营都是设把总分守,唯浮图峪设参将驻守,由此可见浮图峪地位之重要。 所谓浮图峪村边的长城,指从浮图峪村南的孤山北麓,到浮图峪村北,拒马河大拐弯处的长城,这段长城不长,直线距离大约3公里,从长城遗产网上看,这段长城共有4座敌楼,1座战台。其中一座敌楼在拒马河畔,三座敌楼在浮图峪村边。老乡说,浮图峪城堡早已不存,毁于民国时的一场大水。南北两侧山上的长城损毁也非常严重,几座敌楼都已不存,但真相究竟如何?这是我今天的主要考察目的。 其实去年6月那次来涞源我就想走这段长城,当时我们也是从亚家庄上长城,沿孟良城长城一路走过来,下到拒马河谷后本想接着走浮图峪村边的长城,但我们在浮图峪村边向老乡问路时,老乡说:“这山上的长城都没了,全拆了,啥也没了,你们城里来的人,都是走孟良城,或者去西羊栏那边走长城,没人来这儿走长城。”老乡这么一说,我的同伴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也要直接去西羊栏,走那边的长城。我虽不想放弃这段长城 ,又不想扫大家的幸,况且当时的天气预报下午还有大雨,考虑到这段长城很可能不好走,就把这段长城暂时放下了。当时想的就是,以后有机会,把这段长城和大湾段长城放在一起走,人不能多,最好找没有雨的天气。现在,这两项条件完全具备。 今天我们不会走重装。根据我的研究,浮图峪村南的长城应该没多长,大概率得原路往返。村北的长城比较长,可以顺着城墙下到拒马河谷,然后沿河边走回浮图峪,相当于一个环。既然如此 ,就没必要背大包了。进村之前,我们在村边寻了处废弃的厂房,把包“存放”在那里。然后才大摇大摆的进村。 浮图峪村委会 根据老乡的指点,我们穿村而过,沿村南的一条横街冲着西山上的矿渣堆放场走去。那堆矿渣堆在高高的山坡上,下边就是民居(原铜矿宿舍),真担心来场暴雨,那堆矿渣一滑坡,还不把那片民居埋了? 几经周折,我们终于登上了浮图峪村南的长城,正象老乡所言,这段长城果然倒塌的历害,所谓的城墙已经彻底的变成了乱石磷子,横七竖八的灌木更是让人寸步难行。更有甚者,有的地方乱石磷子下边是十几米深的矿坑,只要脚下一滑或者稍一拌蒜,人就会滚下矿坑,定成千古一恨,这险境,令我们不能不胆战心惊。 越过一处断茬继续上攀,前边的山越来越陡,好在我们已远离了矿坑,现在的山虽然陡,灌木虽然密,走起来倒是没有危险。正当我们暗自高兴时,城墙突然断了。再往前是一道光秃秃的石壁,虽非直上直下的石壁,也有差不多60度,没有梯子我们绝对是上不去。抬头上望,石壁上有石墙的痕迹,说明这里原来也建有城墙,倒挂天梯般的城墙,只是后来塌了。城墙塌了,我们的路也断了,只能打道回府。 老慢拍的,我们走过的浮图峪村南的一段城墙 想另寻一条路下山,可下降了几十米又被断崖档住了路。哦,不是断崖,是挖矿形成的劈坡。沿劈坡的上缘横切,一番上上下下后,我们又回到了城墙上。唉,还得原路下撤。让我懊恼的是,长城遗产网上的标注,浮图峪村南的长城有一座敌楼(长城遗产网上标为浮图峪村3号台,原始编号应是浮字53号台)、一座战台(长城遗产网上标为浮图峪村1号马面),可我们这一通折腾,除了落了一身臭汗外,其它什么收获也没有,城墙没能走到头,传说中的敌楼和战台一个也没看见。 带着几分失望,我们回到了浮图峪村。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浮图峪村北的长城,即浮图峪 村到西羊栏村南,拒马河大拐弯处的长城。按长城遗产网的标记,这段长城上共有3座敌楼,拒马河南岸的河谷处有座敌楼,长城遗产网上标为东羊栏村19号敌台。浮图峪村东北,相距不远也有两座敌楼,长城遗产网分别标为浮图峪村1号、2号敌台。我们首先想找的就是这两个敌楼。 按老乡指点,我们走村南的大桥过了杨庄河,又沿涞钢的专用铁路向北走去,出村不远已是拒马河边陡崖,从地形上判断,长城应该是贴着陡崖修的。可视线中却看不到任何长城的痕迹 。 路西的高台上是片庄稼地,种的是玉米,上去看了看,不见一丝丝长城的影子(后来才知道,那片庄稼地西侧山坡下边有个敌楼废墟,长城遗产网上标的浮图峪村2号敌台,原始编号应为浮字52号台)。路东的山坡下是片废梯田,田里的草差不多一人高,也没有任何长城的迹象。怪,从地势上看,长城应该就在附近,怎么会找不到呢?大概是靠村边,城墙完全被毁了。扩大范围搜索,终于在梯田对面的山坡上发现了城墙残骸。路?根本没有路,这段城墙大概多少年都没人走,不高的残墙体已完全被茂密的灌木所遮盖,难怪站在十米开外完全看不出来。 顺城墙上攀不远。我们看到一方型土台,土台有3、4米高,周围用乱石垒砌,没错,是一座敌楼废墟,它就是我们要找的浮图峪村北的两座敌楼之一,按其位置,应是长城遗产网上的浮图峪村1号敌台,原始编号浮字51号台。 从敌楼废墟上看东侧的拒马河谷方向,下边的楼房群是原涞源铜矿生活区 本以为登上长城就可以顺城墙走了,后边的路程会很清楚,没想到眼前的事实让我们大吃一惊:这个敌楼的前边是看不见底的矿坑,长城被彻底挖断,想过去完全不可能,除非是飞,可惜我和老慢都没升腾翅膀。无奈,我们必须原路返回。 回到路上,我们一边走一边观察,想找到一条能躲开那个矿坑的上山路,可直到我们退回到村北口,也没发现任何路。无奈,我们只能再次问路。 浮图峪村北,正对村口的沟里有条开矿的路,路口看场子的老乡说:“这条路能通到铁岭,你们要上长城走这路就行,别处上不去,不过山上的长城都倒了,没什么看头。”谢过老乡,我们顺沟向上走去。 快至山顶,矿路似乎到了头,正前边是个矿坑,右侧有片地,有种地的小路,我们沿地里的小路向上走去,很快,小路也走到了尽头。诧异,老乡不是说这路能通到铁岭么?怎么走上绝路了?打开手机查看,右侧山梁上有轨迹。浮图峪有两道城墙,我们想走的是第一道城墙,是当年防御北方来犯之敌的那道主要防线,它也是长城主线。在主城墙南侧,还有二道墙,两道墙构成一个完整的城防圈。那条轨迹是沿二道墙上的山。想向那条轨迹靠拢,可前边的沟很陡,脚下没路根本靠不过去。想直接往山头上爬,可这似乎更加的不可能。正在犹豫,老慢突然发话:“那条轨迹最后是不是也和主城墙会合了?”“是,它是沿二道墙先上了这个山头,又从山头另一边拐下去,最终拐上主城墙的。”“那咱们就没必要非往轨迹上靠,咱直接往主城墙那边走不就行了?“也是,既然往轨迹上靠不好靠,何不干脆往主城墙那边靠?连一向有高不走低的老慢都想明白了,我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上吊?刚才不敢往主城墙那边走是怕下边的矿坑档路,现在我们已高于那个矿坑了,完全可以从山坡上绕过去。说走就走。侧切中我们走上了一条路,一条很小的小路,它一直把我们送到了山梁上的垭口。这才发现那条矿路也通垭口,只不过当中拐了个弯,这一拐离的不走到跟前就看不见垭口。 垭口两侧有城墙,只不过倒塌的非常严重,让人很难辨出眼前的山脊上有一道城墙 。这道城墙就是前边说的二道墙。 眼前山脊上断断续续的城墙 不说是城墙,你能看出来么? 登上眼前的小山顶,是两道城墙会合处。在长城文化中,这样的地方叫三龙相会。 我们应该从三龙会往右拐,往西羊栏方向走。走在前边的老慢已拐了过去,我喊了一声:“等一下,我往回走走。”我说的“回”,指的是浮图峪村方向的主城墙,即连通浮图峪村2号台那段城墙。 小山包上的地标,不知是什么含意 从小山包上(三龙会)看我们上来的那条沟 从小山包上(三龙会)看我们刚刚走过的二道墙长城,垭口对面山上长城也是二道墙,那条轨迹就是沿那道城墙走的 浮图峪村方向的山脊,主城墙所经之处 从我的折返点,上图那个小山包上看浮图峪方向的山脊,丝毫看不出长城的痕迹 返回三龙会,沿着通往西羊栏方向的长城向前走去,兔子般的老慢,很快又甩我几十米。我不得不大喊:“慢一点老慢,等等我。”我和老慢每次出行,基本上每次都是老慢走在前边,我象个小跟班似的跟在后边,这是因为走在前边的人要担负探路、开路的任务。老慢体力好,跑的快,他在前边,虽说找路开路也耽误时间,但正好缩小了我和他速度上的差距,我就能勉强跟上他,如果我在前边,本来就走的慢,找路开路再耽误点时间,只会更慢,更耽误时间。 远看拒马河对面的山,有众多烽火台,不明白这片山上为什么要设那么多的烽火台 山脊起伏不定,城墙时有倒塌,我们时而快步前进,时而谨慎慢行,这座山虽说不高,两侧却很陡,全是滚死牛的坡,坡上还没有象样的树,只有低矮的灌木,这要是一失足,不定会滚多深,说不定就一滚到底了。那可不是好玩的。 俯视拒马河谷 拦路的密灌 涞涞高速拒马河大桥 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老慢拍的这段城墙 又见矿坑
最后修改于 2022-08-27 18:17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