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连续攀过几处断茬是一段相对完整的城墙,此处的山脊异常陡峭,长城象过山车一样在山脊上飞上飞下,对面的小山尖上有一个小小的战台,这个战台有多小?长仅三米,宽不足一米,刨去堞墙占用的厚度,将将比城墙宽出一只射孔的宽度,这样的战台实用么?还有,这儿的山这么陡,纯粹是悬崖峭壁,能有人爬上来么?在一个上不了人的小山尖上修这么一个马面有意义么?不会是样子工程吧?我有些怀疑。 这座小号的战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标为亚家庄13号马面。 翻过13号马面所在的小山尖,又是一个陡直的大下坡,偏偏陡坡处的城墙又塌了,形成又一处令人恐怖的断茬。宁静安长城远比我想象的险,也比我以往走过的长城险,走起来确有一定难度。好多地段虽不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也会一失足断胳膊断腿,绝对能让你痛苦几个月。好在这几天天气好,路面很干,如果是雨后,我是绝不敢走。户外就是个玩,前提是生命安全第一。 老慢拍的,我走下城墙断台的照片 才下“地狱”,又上“天堂”,周而复返,无穷无尽。不过与我第一次走这段长城比,此时我少了几分焦虑,多了几分平和,少了几分担心,多了几分轻松。也许是走过一次心中有了底,知道这段路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上次我们快10点时才到的亚家庄,真正上路时已经10点05分了,今天是7点半上的路,早了差不多两个半小时,上了城墙还没往亚家庄34号马面那边拐,直接奔了孟良城,这一来时间富裕的更多了。也许是这次和上次天气不一样,上次报的是6点前后有雨,这次是一连几天都是晴,绝对不担心下雨吧,反正今天心情放松,心情一放松,走的也不感觉累。 虽说天晴无雨是好事,但事物总是两方面,这大夏天、大晴天、大热天,不动还出汗呢,爬山就更不是什么好事了,何况还是重装爬山?从早晨一出发开始,我们就汗如涌泉了,身上的速干衣早湿透,尽管每次休息我都把上衣脱下来晾一会儿,可那衣服却从不见真正的干,最多是半干 。爬山累么?累!宿营苦么?苦!可户外人就是以苦为乐,以累为甜,苦中作乐,累中找甜。 老慢爬一个新的断茬 老慢不知何时偷拍的,我脱了上衣的照片 路无止境,山无最高,长城象一条通天大道,我们挥汗如雨,勇往直前,登上一个山尖又是一座山尖,心中的目标仿佛要一步登天,亲手去摘取天上的云朵一般。户外人就是这样幽默,这样乐观,所以我们能以苦为乐,以累为甜,苦中作乐,累中找甜。 长城里侧的矿渣堆场,涞源矿多,我们走的孟良城长城,其右侧是一个矿场接着一个矿场,好好的山变的千疮百孔,看的让人心痛。没办法,发展与环保是一对矛盾,无法解决的矛盾。 攀上一段陡坡是一段十分平缓的山脊,平缓山脊的尽头,城墙拐弯处有个战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标为亚家庄11号马面。11号战台地处城墙拐弯处,不论从哪个方向看都不起眼,上次就被我直接无视了,回去后对照长城遗产网上的长城资源图,才知道这个拐弯处有个战台。这次又被我忽视,仍没有拍照。不过眼前的这段城墙我却是第二次拍了。 跨过又一处城墙豁口,前边是箸名的双连台,双连台不是两个敌台(敌楼)相连,是两座战台相连,不是说过么,明以前的长城没有敌楼,只有实心的敌台,又叫战台。戚继光主修长城时,将一部分实心敌台升级为我们现在常见的这种敌楼,但仍叫敌台。为区别,将敌楼称为空心敌台,将没有升级的实心敌台称为附墙敌台,至于敌楼、马面等称呼,是后人的形象叫法。 双连台即两个附墙敌台(又叫战台、马面)连在一起,在长城遗产网上,这两座战台分别是亚家庄9号、10号马面。其中9号马面是向外突出,10号成面是对内突出,这儿为什么要紧挨着建两个战台,为什么两个战台为什么又要一里一外?大概是一个迷。 老慢在长城上观察前方的双连台 近看双连台 双连台的卫星图像 从北向南看双连台,近处的是8号马面 无独有偶,双连台北侧不远也有两个战台,虽不象双连台那样紧紧挨在一起,相距也不过十来多米,在长城遗产网上,这两座战台分别被标为亚家庄村7号、8号马面,只不过8号战台仍完好 ,7号战台却已倒塌。 从7号马面处看不远处的8号马面与双连台 过7号马面,再走不远是宁字2号敌台,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亚家庄村2号敌台。这座敌楼保存较好, 比前边看过的任何一个敌楼都好,楼体基本完整,内部也比较干净,是我所看到过的宁字号长城近30座敌楼中保存最好的几座敌楼之一。 2号楼登顶的楼梯 2号台的一条边通道 从宁字2号台里向前看,前边又是先降后升的反转,那段山脊虽说不太陡,城墙却大面积的倒塌,其中上升段的城墙还有两处断茬,不用说,这两处断茬又是两个小难点。好在根据我的记忆,过了这两处断茬后边就没什么危险了。 对面平缓山脊的尽头有个缩脖楼,敌楼的楼顶和城墙差不多高,那是宁字1号台,过1号台再拐个不大不小的U形弯,即宁静安长城的起点——浮图峪村西那座孤山,那座孤山鸟亦难飞,到了那我们必须得下城墙,向拒马河河谷下降了。所以说,前边的路已经不多,而且是以平切为主,用不了多少时间。 因时间富裕,我们在2号台里又一次长时间休息,休息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注意看,一只乌从镜头前飞过 我们进的是2号台南门,因地势的原因,2号台北门修的很高,人下不去,看完2号台必须向回走,后退20来米,从城墙豁口处下到城墙外侧,从山坡上绕过2号台,再重新上城墙。 老慢歪着头在看什么? 重新登上长城,1号台已经向我们招手了,这两座敌楼直线距离也就100来米,可真要走过去,要绕一个弯,还要爬一个大坡,其中还有两处断茬。这段城墙上还有两座战台,分别是亚家庄5号、6号马面,其中6号马面只有局部倒塌,大部还保留着,5号马面垮塌的历害,令人难以分辨。 前边,几乎与城墙一般高的宁字1号台 路在1号台前分为两条,真正的路从蹬道处下了城墙,可那条路如今走的人很少,毕竟1号台的台顶与东边的城墙几乎一般高,大多人走到这儿都是从城墙上直接登上1号台台顶,先得瑟一番,再走1号台的楼梯下敌楼。我两次都是这么走的。 老慢拍的,我在宁字1号台台顶上 从1号台台顶看下一步我们要走的长城 从1号台台顶看孤山,宁静安长城的东部起点 1号台台顶看2号台 1号台与2号台之间的城墙 老慢小心翼翼的下敌楼 从1号台旁看我们下一步要走的长城 戚继光发明空心敌台(即敌楼),最主要目的不是作战,作战当然是敌楼的主要作用之一,但单纯作战,实心的战台完全够用。敌楼的最主要作用是住兵,是常备不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住人值守,敌楼是长期驻人与战时御敌两大作用的完美结合物。 1号台的主要作用就是镇守这个垭口,不过为了视线更好,1号台没有建的垭口处,而建在一侧的高坡上,以起到登高望远的效果。垭口处,承担战时主要作战任务的是前边这个战台。在长城 遗产网上,这座战台标注为亚家庄村4号马面。 4号马面的另一侧,已局部倒塌 走过亚家庄4号马面,山脊开始缓缓升高,山脊高点,长城拐弯处也建有一个战台,即亚家庄3号马面。 大多走长城的朋友,走近前边电杆处时会拐下城墙,从山坡上的灌木林中侧切,上次我也是这么走的,因为3号马面北侧的城墙有处断茬,据说是很危险。可这次我又想上去看一看,尝试着能否顺城墙走过去。尝试的结果是失望。那处断茬几乎直上直下,空身尚且不好过,何况我们是重装呢。最终我选择后退,退回去走山坡上的侧切路,老慢却强行下降,玩了一把悬。 抓无可抓,扒无可扒,老慢提心吊胆的下那个断茬 侧切路上回看垭口处的长城 重新登上城墙,没走几步又拐下了城墙,前边的城墙又拐弯了,拐弯后的城墙又有断茬,更高、更险的断茬。如果说3号马面那段城墙还有个别人走,前边那段城墙似乎没有人走过,从轨迹上看,所有人走到这儿,都是选择侧切,直接向下一个垭口侧切。 和3号马面类似 ,前边城墙拐弯处也有个战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标为亚家庄1号马面,不用说,1号、3号马面之间还有个2号马面,只不过我们今天看了太多的马面,差不多30个马面,审美早已疲劳,故对2号马面已经有些漠不关心,根本就没有留意。 再看3号台和那处断茬 切至垭口,对面是一座突起的石峰,此山即浮图峪村南(我前边写浮图峪村西写错了,在此更正一 下)的孤山,万里长城在这儿又是以山险为障,脚下的城墙在石峰处嘎然而止。孤山又是宁静安长城和浮图峪长城的天然分界。孤山南麓的长城在明朝属宁静安营管辖,所以又叫宁静安长城,也称孟良城段长城。孤山北侧是浮图峪营管辖的长城,那是我们明天的目标。 宁静安长城的最东端 走过孟良城这条线的朋友都知道,孤山垭口的下山路剧陡,陡的根本立不住脚,偏偏那又是片草坡,四周都有灌木,唯独那片草坡连灌木都没有,想抓都没的抓,只能靠两根登山杖硬撑,每次走到这儿都提心吊胆,连口大气都不敢出一下,更别说拍照。当坡度稍稍变缓时,我们已钻进了半山坡上的密灌中。两步之外已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眼前除了晃动的乱树枝子什么也看不见,想拍也拍不成。直到走出灌林,走上沟底的三马子路,这才有了拍照机会,可我们现在离沟口已经不远了。 出沟即拒马河谷,我们没在上次扎营的地方扎营,那地方毕竟离水源稍远点,虽说拒马河有的是水,那水能喝么?不能。更何况那地方是河谷,虽然说这两天报的没有雨,但是能避开还是要避开。上次人多没办法,这次我们只有俩人,随便找块地方就能支开帐篷。最终我们在浮然小区旁边,距我们上次接水的水管不远处扎的营。定好营地,我先去小超市里买冰糕,天热,全身上下、里里外外热透了,就想吃点凉的痛快痛快。
最后修改于 2022-08-25 17:38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