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故里第一院,榆次城外独一家9、常家庄园之谦和堂

2021-09-22 09:52 阅读(?)评论(0)
    “雍和堂”西为“谦和堂”。“谦和堂”为常万能达之孙,十一世常秉祥的宅院。

  “谦和堂”大门上也悬有“大夫第”匾,此匾为咸丰四年,十一世常秉祥被诰赠从四品朝议大夫后,其子常炳为父所立。两侧门联:“沸耳煮茶倾心剥芋,当午读史凌晨注经”,清常旭春书写。芋,芋头,泛指根茎食物,是最粗糙低廉的充饥物;大意:吃饭有粗茶淡饭就可以了,史书与经书却是一定要用心研读。这一门联充分显示了常家天下第一偳商之品德。




“谦和堂”大门上的“大夫第”匾




“谦和堂”一进门的砖雕



“谦和堂”和邻院“雍和堂”之间的侧门



  “谦和堂”院十分狭小,庭院的宽度不足4米,是我见到的,常家庄园里的九个堂院中最狭窄的院子,没有之一。问题还不仅如此,前边看到的常家庄园的堂院都是三进院,进门先是一个比较方正,也比较宽敞的前院,进了二门,里边的内院再分为东西两路、前后两进院。“谦和堂”却即没有前院,也没有跨院,只有一路,前后两进,还特别狭窄,完全不象高门大户人家的庭院。是这个院的主人家境清贫么?非也。“谦和堂”的主人,十一世常秉祥长期主持张家口总号号务,堪称常家商业精英,还被诰赠为从四品朝议大夫,这样的人家怎么可能清贫?还有人说,这个院并非真正的“谦和堂”,只是原“谦和堂”的跨院。这种说法应该不对,如果真是那样,它就还应该有个前院,事实上没有,而且从大门位置和院子的布局上看,这个院完全是自成体系的院,并非附属性质的跨院。唯一的解释:常秉祥虽堪称常家商业精英,但在生活上却力求节俭,有屋住就行,并不追要求有多大的庭院。这一点,从其大门的对联上,只求粗茶淡饭就行的追求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谦和堂”的院子虽然狭窄,房屋倒别具一格,说别具一格并非是“谦和堂”的房子有多么高大豪华,而是“谦和堂”前院的厢房和内院的正房全都采用大面积的门窗,它们的正面是通长到顶的窗户,只有窗下有不高的一截矮墙,这样的房屋保暖性差一些,但特别的通透、特别的豁亮。看的出来,“谦和堂”的主人与其它人的追求的确是不太一样。





内外院之间的垂花门,因院子狭窄,垂花门两侧很是“拥挤”



从内院向外看看垂花门



从里向外看“谦和堂”内院



谦和堂院的厢房



  “谦和堂”与其它堂院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它内院上房即不带前廊,也没有前厦,门前无遮无拦,出门就是“院”,这与我们前边看到的其它院的上房有着很明显区别。可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谦和堂”上房檐下悬匾,上书堂名“谦和堂”三字。其它堂院的名,都悬在二门前,即内院的主院门前,“谦和堂”没有外院,堂名只能悬挂在正房檐下。两侧门柱有联:“占得梁园为赋客,合成商山采芝仙”,为清常立方书写。梁园,亦称梁苑;汉梁孝王为游赏与筵宾,在河南开封东南建筑的园囿。赋客,诗人,文学家。商山采芝,商山,亦称商岭、商坂,在今陕西商县东;采芝,秦末汉初,东国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先生等四人在商山过着采集草药、济人之难的生活;因四人皆年高皓首,人称“商山四皓”;商山采芝便成了高人不求闻达、修身养品、济贫救人的专用词。




  因谦和堂院小房少,建筑也一般,我在谦和堂里拍照不多,仅拍了十数张照片。很快就退出了谦和堂。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