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出“谦和堂”再向西,路北有座豪华气派的大门,檐下悬匾上书“石芸轩”三个大字。它就是常家自办的书院,是培养族中子第的书廊学府,因院中珍藏有稀世珍品——石云轩法帖而得名。 “石芸轩”书院大门是7间高大的青砖大瓦房,房子本身规格就比较高,又建在七级台阶上,门前又接出来三间前厦,因此整个大门愈显的十分的高大。大门两侧墙山上,嵌刻有“学海”两字,传说出自王拳之的手迹,字高两米,青灰色的大字在白底的衬托下显的格外醒目。“学海”出自“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句,常氏将这两个大字刻于书院大门两侧,其用意不言自明。 石芸轩书院门房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座角门,东角门名凌云,西角门名“壮怀”,也是激励族中子弟自幼要有凌云壮志之意。 石芸轩书院大门的正面 石芸轩书院两角门之东角门, 匾书“凌云”二字 石芸轩书院之西角门,匾书“壮怀”二字 走进“石芸轩”大门,迎面是一座奇石,此石为中国四大奇石之首的安徽灵壁石,因酷似笔架,因此得名梦笔山。 “石芸轩”即是一座书院,更是一片园林式建筑群,院中松柏长青、绿草茵茵,楼、亭、廊、堂与虬槐劲竹交相辉映;更有奇石、清池点缀于其中,整个书院构思巧妙,布局严谨,建筑别致,环境优美,半开放式的书院处处飘逸着浓郁的儒雅文化气息,又与院后的大片园林(静园)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常氏家族中的一批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许多都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商界精英、学界名流。 石芸轩书院共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书院主院,东侧是私塾院,西侧有约斋院,三路院合成一个整体。 石芸轩主院又分前后两进。前院呈长方型,长约45米,宽约22米,四周建有四亭三廊,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邻有德”、“志於道”“学而思”、“思元邪”命名,又称琴亭、棋亭、书亭和画亭。三廊是东侧的“听雨楼法帖”廊、西侧的“常氏贵墨法帖”廊、正面的“石芸轩法帖”廊。四亭三廊与临街的倒坐房(即门房)将前院合成一个围廓式的庭院。庭院中线从前至后依次是大门,笔架山、方正池、“石芸轩法帖”廊,并与后院的余笔亭、听雨楼组成整个书院的主基轴。 石芸轩四亭之一 石芸轩四亭之二 石芸轩书院的三廊,并非简单的长廊,而是为收藏、保护常家收藏的珍贵法贴而建的“碑廊”,其中东侧长廊墙壁上嵌有“听雨楼法帖”、西侧长廊收藏有“常氏贵墨法帖”、正面的北廊收藏的是“石芸轩法帖”,北廊背后是“御笔亭”,亭中收藏有四十四帝后帖,这些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文物价值。常家庄园有“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石芸轩书院收藏的名贴竟达四贴之多,足足占据了八贴的半壁江山,石芸轩书院地位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东廊长约十丈,廊中收藏有听雨楼法帖:此贴为山西太谷人氏孙阜昌于清咸丰元年(1851)刻帖而成。光绪年间,十五世常运元花重金从太谷购回后照原样立起。 听雨楼法帖全帖共四册、刻石224方,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朝中叶共50余位书法大家的作品,如释怀素、米芾、黄庭坚、刘墉、傅山等(包括题、跋),其中许多书法珍品如今已不传于世了。特别是唐代贺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清代张照的《康熙帝南巡诗抄》等均已失传,成为绝世之珍品。 与东廊相对的西廊也是长约十丈,里边收藏的上常氏子弟的的遗墨,因此名常氏遗墨法帖。 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先后出现过许多文化名流,在书法艺术上技压群芳、享誉一方者并不鲜见。像题写“石芸轩书院”匾额的常立方、擅长篆书的常赞春、擅长行楷的常旭春等在清末都曾名重一时,其作品均属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常氏遗墨法帖所用的材料与石芸轩、听雨楼法帖不同,都是用砖雕阳刻形式制成,其意是自谓造诣低于前贤,没有传世的必要,仅供子孙临摹参考而已。这种自谦的精神,同其书法技艺一样令人赞叹不已。 檐下悬有“它山之石”匾的是北廊,相对东、西廊来说,北廊体量不大,长仅三丈有余,却坐落于石芸轩书院的中轴线上,有着唯我独尊地位,这是因为北廊中收藏遥“石芸轩法帖”。 石芸轩法帖是清太谷隐士杜大统于嘉庆年间书写,汉白玉镑刻。法帖上方和两端是杜大统仿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及自创草书《兰亭序》,占据中心位置的是杜大统瀚畅隽秀、大气磅礴、自成一家的巨幅匾额用魏碑体榜书。使用如此大规模的榜书制碑已经世所罕见,加之书法技艺精湛无双,保留至今更成为稀世珍品。杜大统所书匾额用法帖共刻石33组、127块,一石一字,每石高 36厘米,宽15厘米,每字25厘米见方。在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因为它一破“馆阁体”书体而惊世骇俗,常氏将书院用“石芸轩”冠名,足见对此碑帖的珍爱和重视程度。 石芸轩法贴局部 由北廊一侧的小门走进石芸轩书院的后院,正面是整个书院最主要建筑——听雨楼,听雨楼是一座七开间中式二层小楼。听雨一名取自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诗句。其实听雨楼并非常家子弟日常学习场所,而是书院举行重要活动或常家子弟们吟诗作画、以书会友之处。 听雨楼是书院中路的最后一座建筑,楼的后身即静园。沼余湖畔,与听雨楼相对应的地方建有一座听雨轩,相当于石芸轩中轴线的向外延伸。 后院南侧(即石芸轩法贴廊的背面),面对“听雨楼”也有一组长廊,檐下悬有“御笔亭”匾,此廊收藏有自夏禹至清末宣统的42个帝王,及武则天与慈禧两位实质上的女皇帝,共44人的字迹,合称四十四帝后贴。一次展示那么多的帝王帝后的文笔,这在全国也也不可多见,尤其是汉章帝的“章草”、宋徽宗的瘦金体、清代帝后的馆阁体,在我国书法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也为常家天下第一儒商之尊号增添了不少色彩。 看过 “石芸轩”中路,再看石芸轩东路,东跨院又名私塾院,顾名思义,应该是常家子弟们上学读书的地方。这个院实为当年常氏十七所私塾中的一所。 私塾院也是两进院,前院宽大敞亮,院中除正厅五间,西厢房五间作 为老师授课的课堂外,另有几间东厢房,是老师的厨房及书僮休息的场所外,大部分面积是空旷的庭院,当是孩子们课外玩耍的地方。这个院,我只是草草一游。 宽大空旷的前院 与宽大的前院相比,私塾院的后院则显的狭窄而局促,后院又由内外两进院组成,前面几间是老师会客、读书、披阅文卷及学生入学拜师的地方,后面几间是先生的起居处。 相对常氏居室而言,私塾院、特别是教室的陈设要俭朴的多。这是常氏为使子孙从小就养成质朴无华的读书习惯而着意布置的。目的是让子孙从小明白,富贵是辛勤劳作的结果,俭朴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这也是继承“北常”创始人常万达“视有若无”“视盈若虚”家训的具体表现。正是在这种充满儒学书卷气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儒商第一世家孕育产生的根源。 局促的后院 东路院里,通往后花园(静园)的后门 从“约斋”院里看书院中路院 约斋院是个通长的大院落,院里花草繁茂,建筑却不多,只有靠西侧有个只有四间正居、三间西房的小院。关于“约斋”介绍不多,根据其布局我分析,约斋院不是小孩子上学的地方,有可能是已成年的常家子弟为求取功名“隐身埋名”、刻苦攻读的“世外桃园”。但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个“约斋”院实际是养和堂主人常麟书的书房院。因其无院墙,与园林式的石芸轩书院连成一体,也成为石芸轩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院中的正屋是主人小憩与会客之所,来这里的客人多是主人的文友雅客;西面小三间屋才是主人读书著文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私人书房。不难想象:每当皓月东升、树影浮动窗前,主人读书于灯下,是一幅多么幽雅静谧的图画。 常氏家族鼎盛时期,类似的书院几乎每堂都有,有的还不止一个。这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崇儒重文的常氏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约斋院里的建筑 约斋院为半开放式庭院,后边也有通往后花园(静园)的后门,穿过后门就是沼余湖边的听雨轩,就进入了“静园”。想当年,常家子弟住在约斋里,他们或封闭在自己的斗室之内发奋苦读,或三三两两于听雨轩中的相互交流,或面对着沼余湖边沉默静思,为的是有朝一日出人头地。 听雨楼后的绿地
最后修改于 2021-09-23 21:32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