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偷来两日晴,“拥着”长城好宿营——2021年国庆,涞源西羊栏至唐子沟长城穿越、14

2021-11-09 18:52 阅读(?)评论(0)
  由2号台再向前是道怪石参差乱石脊,脊上有大批游人,一群活力四射的小青象是大学生。他们刚从小河口上来,有的坐下来开始休息,有的在乱石间拍照留念,也有的接着向2号台攀去。走在最前边的是两个美女。帅哥们呢,帅哥们怎么全在后边拉稀,难道年青一代真的是阴盛阳衰?





山脊上的游人



回望2号、3号台



再看山脊上的游人



乱石脊西端,2号台与1号台间的战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标注为南芦台村2号马面



  由2号马面再向前,又是一段陡急的下降。半山坡上有座敌楼,它就是浮字号长城的第一座敌楼——浮字1号台,也是涞源长城上的第72座敌楼,在长城遗产网上标为南芦台村1号台。1号台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陡沟,沟对面,蜿蜒的长城由沟底爬上山顶,又沿着陡峭山脊向东而去,十余座敌楼由近及远依次排列,形成又一幅令人震撼的壮丽画卷。人称它为涞源长城上的又一个十四连珠。

  脚下的路陡如天梯,很多地方的台阶宽不足一只脚,尽管是下山,我还是出了一身汗,不是累,是紧张。山虽然陡,但这段长城总的来说保存的还不错,除个别地方有倒塌外,大多地段保存良好,铺面石甚至大段的堞墙都还保留着。




城墙上残存垛墙



成段的堞墙



保存完好的铺面石



  再看对面的长城,以前边那条沟(小河口沟)为界,小河口这边的长城归浮字号长城 ,小河口对面的长城属乌(乌龙沟)字号长城 。其实小河口只是驴友的称呼,下边那条沟的真正名称是玉帛沟,因乌字号与浮字号长城以玉帛沟里的小河为天然分界线,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改称这个地方为小河口,玉帛沟的地名却少有人问津。




  浮字1号台,从外形上看出也是3乘4眼的敌楼,和2-5号台没有什么区别。走进敌楼内发现,这座敌楼内部其实和浮字14、15号台类似,属于那种中心室细长细长,不象回字形,倒有些象三通道敌楼。但其拱劵结构与三通道式敌楼有明显区别,属于那种收窄的回字形敌楼。1号台的拱劵与它敌楼的拱劵也有区别,一般的敌楼都是半圆形拱劵,这座敌楼的拱劵却近似于圆锥形。谁优谁劣?难以分辨。



浮字1号台的中心室,明显较窄,只有大约两米宽



侧面看1号台的中心室



回字形、窄回字形,三通道式敌楼示意



从浮字1号台的箭窗处看下边的小河口沟



浮字1号台的北立墙



  早就听说小河口山势陡峭,长城壮观,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由1号台再向前,本就很陡的山突然变的更陡,陡的好象直上直下一般,而对面的山也好不到哪儿去,同样是险恶异常。长城从我们脚下倒挂下去,又如冲天巨龙一般飞上了对面的山。因山势过陡,近沟底的长城有断茬,长城外侧的山坡上有明显的路,蜿蜒的小路直插第一个敌楼处,那就是我们一会儿应走的路。



从1号台下的城墙上看沟对面的长城



再看小河口沟,沟底的小河清晰可见



从1号台下的城墙上看小河口沟的下游



  因山势过险,下至半山,路又一次脱离了城墙,向关内的山坡蜿蜒而去,那道山坡也很陡峭,我们在山坡上拐出好几个之字弯,又由长城 内侧拐到长城 外侧,这才拐下了沟底。本以为沟底会有个水关,可蹉跎岁月,沟底处的长城已不见了踪影。有的只是两侧山坡上的城墙断茬。


下山路上拍的城墙断茬



  不愧为小河口的地名,沟底有茵茵绿地,潺潺小溪。我在小溪里洗了一把脸,刚才的大陡坡,又让我出了一身汗,汗水蛰的两眼都睁不开,下一步还要再攀山洗把脸降降温再说。过河刚走几步,我又退回到小溪边,将擦汗用的的小手巾届洗了洗。从昨天到今天无数次擦汗,小手巾早已湿透,昨晚也忘了洗一洗,这会有免费的“自来水”,不用白不用。

  再要再上路,又见银杉过来了,银杉一直走在我前边,什么时候跑到我后边了? 于是我又等 银杉走肉片,与他一起向对面山上攀去。从昨天到刚才下沟,我们走的一直是浮字号长城 ,跨过小河的那一刻,我们走进了乌龙沟长城的范围。资料介绍。乌龙沟长城全长22.2公里,有敌楼71座,战台8座,马面7个,烽火台5座,是我国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地段。




  和小河口南侧的山一样,小河口北侧的山也特别陡,上山路也没有走城墙,而是在山坡 上来回绕。不同的是,刚才下山走的是东山坡,即长城内侧,现在上山却要长城外侧西山坡。

  前边的队员又走远(其实也不远,是灌木档住了视线),我的身旁只剩银杉一人,我俩一前一后的向上攀去。攀升几十米才“追”上了老鬼和蓝妹子。见我跟上来,走在前边的蓝妹子不断提醒我:“到这儿注点意龙哥,这儿不好走。”“这个石头活,小心点。”




上升路上回看小河口南侧的浮字号长城



再看险恶的小河口水关



  渐升渐高,前边的敌楼越来越近,这座敌楼的原始编号为乌字71号台。长城敌楼的编号 ,是从东向西排列,内长城从居庸关附近的四海冶与外长城分开后,一路向西南,经北京延安庆、房山、河北涿鹿、涞水等县进入涞源县境内,涞源境内的第1座敌楼即乌字1号台,71号台是乌龙沟长城的第71座敌楼,同时也是涞源长城的第71座敌楼。在长城遗产网上,这座敌楼标注为土安村22号台。




  当我到达乌71号台下时,先到的队友们都在城墙上休息,他们在等我们。我顾不得休息,先钻进了敌楼里。

  乌字71号台也是标准的4眼楼,内部为回字形平面布局。其中心室比较宽大,约有2.7米见方。但这座敌楼的中心室不是常见的拱劵顶,而是木梁架顶,这在涞源的长城中也是一种常见的敌楼形式。




登楼的天井口,设在边通道一头



地面的铺地砖还大面积保留着



木梁架顶的中心室 ,因透着天,显的特别的豁亮窗口上方的大蜂窝,和浮字14号台里的蜂窝几乎一模一样




窗口上方的大蜂窝,和浮字14号台里的蜂窝几乎一模一样



  因71号台所处的山坡特别特别陡,敌楼北边的城墙墙地面比较高,进71号台北门后有两级下台阶。现在这个楼门已用石块揸了半截,进门要走旁边的箭窗,那个箭窗被人为拆大,取代了真正的楼门。




从敌楼里看下边的小河口



从敌楼里看关外方向的小河口沟的上游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