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由55号台到56号台是一段小急升,虽不是陡不可攀走起来也不轻松,其间城墙有损毁,但总的来说没什么危险。晃晃中,56号台到了。 56号台保存的也不错,大型完好,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楼顶的两截残墙,就象邸羊的两只角,怒向苍天。 56号楼的两个登楼天井口之一,看不出曾有蹬道的痕迹 我们在56号楼内参观 另一个登楼的蹬梯口,楼梯角度之大,每级台阶之高让人咂舌,登楼如登天。 56号台的南面 飞翔在56号台上 步出56号台,下一个目标是我们今天要到达的最后一个敌楼—乌字57号台。与前几个敌楼不一样,53-56号台,敌楼间距离比较近,山脊的起伏也不是很大,走起来和玩一样,57号台与56号台的距离,却是其它敌楼间距的两倍以上。距离还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56号台坐落在前边的山顶上,但不知为何,从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却看不见54号台,只能看见前边的山,那座山特别陡,比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高不少,高不了100米也得高个8、90米,中间的城墙还有两处倒塌,所以由56号台上至57号台的难度,比从沟底上到56号台的总难度都不小。 从56号台下看57号台所在的山,实际的高度、坡度,远比照片表现的大,大的多 行至第一处城墙倒塌处,前边的山更陡了,不说陡不可攀,也是一步一层天的感觉。特别是塌毁 的城墙茬口好比断崖,见些情景其它队员都都打了退堂鼓,唯老慢、老鬼还有我,坚持要上到57号楼。用那句什么话说。叫“一个也不能拉下”。 老慢打头,老鬼断后,我们仨沿着城墙向上攀去。 第一个断茬陡 ,第二个断茬更险,看着眼前的长城我有些肝颤。可两处断茬相距不过十几米。刚才只顾拍老鬼上第一个断茬的照片了,老慢攀爬第二个断茬的镜头没顾上拍,只拍了下边那张斜视断茬的照片,攀上断茬后我不敢站的太靠边,也没拍成老鬼攀爬的照片,反正是没图没真相,真正的情况如何你就联想吧。 回看走过的山脊 登上57号台所在的山顶了,这座远着看又尖高的山,实际只是山脊上一小高点,最多算是个小山包吧,顶上只有两块立石,没有敌楼,57号台不在山包的最高点,而是在山包南侧的低洼处,怪不得我们在下边的山脊上看不见敌楼呢。 山包上的石 从小山包上看旁边的乌字57号台,远处山头上的是我们昨天走到过的乌字58号台 乌字57号台,长城遗产网上标为土安村8号台,其颜值和前边几座敌楼差不多,只有北门处的拱劵有些损毁,但57号台楼顶的铺房还保留着一面墙,墙面之完整,实属罕见。 楼门损毁处 从57号台南门处看58号台 相比前边几座敌楼,57号台的登顶楼梯不是这几个敌楼里保存最好的,也是保存较好的楼梯之一,相比前边几座敌楼,57号台海拔更高,视线更好,那几个台我都 没有登顶,有的是不想上,有的是真上不去(比如56号台)。这个敌楼楼梯还行,位置又高,顶上还难得的残留着一面铺房墙,应该上去看看。于是我和老慢,老鬼,不约而同的向上攀去。 57号台楼顶的残墙和另一个登楼口 铺房残墙长约4米,高约2.5米,下部明砖,上部抹灰 下部明砖部分比上部抹灰部分的墙稍厚一些,宽出来的砖边还修有圆角 墙的两头有柱脚石,说明原来的铺房还是“四梁八柱”的木结构房屋,这个“四梁八柱”只是形容,实际应该是四柱 从57号敌楼上看山脊一侧的沟 从57号敌楼顶上看不远处的58号台 小心翼翼下楼梯 看过57号台,我们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下一步是下山。人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特别是比较陡的山更是如此,相比上山下山虽然省力,但更容易出危险。我们没有原路下山,快下至城墙的两处塌毁断芷时,我们拐下了城墙,改走山坡上的小路,小路虽然绕,毕竟安全。 小路并非直接下山,只是绕开城墙上的断芷,绕回56号台前。此后是原路而返。 下至山下已经11点20多了,去长城保护站小院转一圈,参观一下小有名气的长城博物馆,然后踏上返程。幸运的是开车没有5分钟,预报中的雨就下了起来,看着窗外那越来越大的雨,我们相互看一眼,然后会心一笑:这时间点卡的真好。
最后修改于 2021-11-15 11:10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